立案調查,格力地產一字跌停!董明珠曾稱:它跟我沒有任何關系

墨眠 07月 14,2023

7月14日,格力地產在集合競價階段即大舉跌停,开盤後走出一字跌停,截至發稿,賣一封單超39萬手,報6.13元/股,總市值116億元。

回看今年以來,格力地產股價一路“跌跌不休”,年內跌幅已超40%。

值得一提是,此前董明珠談到公司多元化發展的問題時,其表示堅決不會投資做金融和地產,並表示,格力地產跟她完全沒有任何關系。

消息面上,13日晚間,格力地產公告稱,其收到證監會下發的《立案告知書》,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行爲,證監會決定對格力地產立案。同時,格力地產表示,收到《立案告知書》後,公司高度重視,立案調查期間,公司將積極配合中國證監會的調查工作,並嚴格按照規定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目前,公司日常經營管理和業務狀況正常。


被證監會立案!


7月13日晚間,格力地產公告,公司收到證監會下發的《立案告知書》,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行爲,證監會決定對公司立案。

格力地產表示,收到《立案告知書》後,公司高度重視,立案調查期間,公司將積極配合中國證監會的調查工作,並嚴格按照規定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目前,公司日常經營管理和業務狀況正常。

 除此之外,格力地產在公告中對於本次被立案並未透露更多信息。

天降“大雷”下投資者紛紛湧入互動平台發起提問。

其中一位投資者提問:

公司重組幾經波折到現在還在中止階段。董祕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一直,以公司將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要求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爲什么7月13日公司收到證監會下發的《立案告知書》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爲何出現這種違法違規的現象和你所說的不一樣?公司董祕一直套話連篇,從不正面直接回答問題。希望董祕能正面直接真實回答投資者提出的問題。

投資者的情緒略顯激動。

同時,小編瀏覽了所有對董祕的提問,其對於所有問題,都是如淘寶賣家回復般的固定“感謝”式答復,並未正面回答。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尚不知格力地產因何事項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但在今年財報發布後,其收到了上交所下發的監管工作函,重點關注格力地產存貨跌價准備、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信用減值損失以及商譽減值等。

年報顯示,2022年,格力地產計提資產減值准備17.68億元,主要爲存貨跌價准備,而2020年、2021年公司計提資產減值准備分別爲0億元、1.13億元。公司在前期業績預告回函中表示,報告期內對存貨成本高於可變現淨值的8個地產項目計提存貨跌價准備。


上半年預虧最多2.35億元


同日消息,格力地產另一份公告中,格力地產發布了2023年上半年業績預告信息。

經其財務部門初步測算,預計2023年半年度實現歸母淨利潤虧損19,556.00萬元到虧損23,467.00萬元,與上年同期盈利9590.82萬元相比,將減少29,146.82萬元到33,057.82萬元,同比減少303.90%到344.68%。

預計扣非後的歸母淨利潤爲-19,133萬元到-22,960.00萬元,與上年同期9589.83萬元相比,將減少28,722.83萬元到32,549.83萬元,同比減少299.51%到339.42%。

格力地產稱,本次業績預虧的主要原因系報告期內,房地產業務結轉收入較上年同期減少;同時,對出現減值跡象的長期股權投資計提了資產減值准備。

實際上,計提減值是格力地產去年業務大幅虧損的主要原因。今年4月21日晚間,格力地產發布財報稱,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40.47億元,同比下降43.27%;淨利潤虧損26.84億元,上年同期淨利潤4.6億元。

早在2015年5月,格力集團將其持有的格力地產的股份劃轉給珠海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格力地產與格力集團分家,與格力電器再無關系。         

據此前消息,董明珠曾表示堅決不會投資做金融和地產,並表示,格力地產跟她完全沒有任何關系。董明珠亦曾表示,從格力集團剝離出去的格力地產,使用格力的商標,對格力形成了傷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立案調查,格力地產一字跌停!董明珠曾稱:它跟我沒有任何關系

地址:https://www.twnewsletter.com/article/10010.html

相關文章
精選資訊
  • 價值重估:“十分之一”的逆襲
  • WiFi 8,最新進展!
  • 早報 (04.10)| 金價九創歷史新高佔據“C位”!巴菲特,罕見出手!“寧王”出大招:5年功率零衰減!暴跌99%!百億級公司市值僅剩1.4億
  • 被錯殺!工業富聯傳聞澄清後漲停,機構:業績有望持續提升
  • 立案調查,格力地產一字跌停!董明珠曾稱:它跟我沒有任何關系
  • 天風宋雪濤:謹慎辨析“產能過剩”
  • 中金固收:從理財前十大持倉看投資偏好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