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5個億萬富翁放假活動超奢侈!Facebook創辦人直頭買起夏威夷海岸玩水、唯獨佢最「慳家」?
(本文獲經理人授權轉載)就算解封後國際旅遊的旅費、機票上漲,仍有近 6 成人表示還是想出國玩!你也是其中之一嗎?動身前,不妨來看看大企業的CEO們,都是怎麼度假、紓壓的!
全球疫情趨緩加上適逢暑期旺季,近期多數歐美國家掀起「報復性旅遊熱潮」。但由於班機需求量大增,衰退許久的航空業還來不及補齊人力,造成多國機場大誤點、多架航班取消,據航班追蹤網站FlightAware數據顯示,6月份美國超過17萬架班機誤點,誤點率超過2成。
多國機場旅客大排長龍,點燃國內民眾想出國的渴望。隨著國內疫情同步趨緩,根據萬事達卡(MasterCard)7 月發布的「台灣旅遊復甦關鍵洞察」顯示,有近6成受訪者表示,就算解封後國際旅遊的旅費、機票上漲,也想出國去玩。
在著手規畫出國旅遊、一邊巴望著國境解封的同時,也許能參考幾位歐美最有錢的CEO如何規畫假期。透過一窺富豪的度假生活,替想出國的玩心,望梅止渴一番。
佐克柏:出手買下萬坪夏威夷海岸、私人湖岸
臉書創辦人、Meta 首席執行長馬克.佐克柏(Mark Zuckerberg)的夏季度假首選是到水域戲水。但與一般人不同的是,他經常出手買下自己專屬的湖邊、海岸。
2019年佐克柏花費超過5900萬美元,在加州夏季度假勝地太浩湖(Lake Tahoe)湖邊,買下兩棟並排豪宅,佔地超過1.1萬坪,還附帶約200公尺長的私人湖岸。
然而這仍無法滿足佐克柏的度假需求。佐克柏更大手筆的度假方案,是在夏威夷考艾島(Kauai)的海邊衝浪,他曾對媒體說這是他最能從工作心事中解脫的時刻。2014 年起,佐克柏陸續購入考艾島北邊的土地,圈下超過 180 萬坪的私人建地,甚至還在土地上築起 2 公尺高的石牆,阻隔通往當地海灘的便道,一人獨享將近 800 公尺的海岸。
戴爾:圈地 5000 坪,興建隱密海邊莊園、戲水區
也選擇在夏威夷圈地度假的,還有戴爾電腦創辦人麥可.戴爾(Michael Dell)。戴爾在美國擁有淨值超過 510 億美元房產,即便名下豪宅一路從美國德州延伸至東岸的波士頓、紐約,也無法滿足其對夏威夷度假天堂的嚮往。
戴爾在夏威夷熔巖區一塊名為 Kukio 的封閉私人領土中,連續購入 3 塊土地,圍成一片超過 5000 坪的建地,並在上面興建一棟名為 Raptor Residence 的豪華莊園。該莊園擁有 7 間臥室,還有 Kukio 最大的私人戲水區。
布蘭森:買下一整座島嶼,打造私人度假天堂
買地蓋豪宅、莊園,對維珍航空集團(Virgin Group)創辦人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而言,可能不是太新奇的度假首選。
理查.布蘭森不僅擁有度假莊園,還買下一整座小島。布蘭森名下的內克爾島(Necker Island)位於加勒比海的英屬維京群島。布蘭森將這座近 10 萬坪,被珊瑚礁、熱帶鳥類圍繞的島嶼,打造成一座私人度假天堂。
島上一整片的豪華度假村中,不僅有多座無邊際泳池、頂級 SPA 中心以及球場,水域上還有多項水上遊樂設施、浮潛設備。內克爾島也向部分高端客層開放,提供頂級的接待服務,是富豪間頗富盛名的度假島嶼選擇。
貝佐斯:斥資5億美金,打造超級私人豪華遊艇
相較大興土木的度假方式,卸任執行長不久的亞馬遜(Amazon)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似乎有許多時間能選擇更悠閒、浪漫的度假方案。貝佐斯名下較著名的避暑別墅,僅有一棟在夏威夷,花 7800 萬美元購入的現成豪宅,相對其他億萬富翁看似不是太奢華。
但貝佐斯近期斥資約 5 億美元,打造一艘超過 120 公尺長的私人遊艇,讓他能舒服愜意的遊歷各國海域。該遊艇甚至龐大到負責建造的荷蘭工程公司,一度考慮要拆除鹿特丹的一座大橋,才能將船從造船廠駛入大海。未來這艘遊艇若能成功下水啟航,預計將成為史上最巨大的私人豪華遊艇。
庫克:沒豪宅、私人潛艇,而是前往國家公園清幽健行
擁有 20 億美元資產,但以節儉著稱的蘋果執行長提姆.庫克(Tim Cook),既沒有大手筆的花錢買豪宅,也沒有私人遊艇。
庫克的度假首選,也許是眾多億萬富豪中,唯一你我都可參考的方案。庫克每年都會規畫到一個國家公園健行,欣賞風景、釋放壓力。2020 年受訪時,庫克就曾提及要到美國蒙大拿州的冰川國家公園度假。
【本文獲經理人授權,轉載至原文:】
圖片MarkZuckerburg@Facebook、Tahoe Luxury Lodging、VirginGroup、JeffBezos@Facebook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全球5個億萬富翁放假活動超奢侈!Facebook創辦人直頭買起夏威夷海岸玩水、唯獨佢最「慳家」?
地址:https://www.twnewsletter.com/article/6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