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大師|IC設計公司自建晶圓廠的迷失 這家公司最終走入歷史

jcatcj 10月 18,2023

某些IDM公司,也跨行兼營晶圓代工業務,如三星電子,以及近年來積極發展晶圓代工事業的英特爾。

IDM與晶圓代工主要的區別,是IDM有自己的產品,而晶圓代工沒有自己的產品,純粹為客戶代工生產。

也有IDM公司將自有產品部門分割出去,公司轉型為純晶圓代工(Pure-play Foundry)公司。例如聯電於1995年,將產品部門分割出去,成立獨立的IC設計公司,而聯電則轉型為純晶圓代工廠。

晶圓代工廠在景氣熱絡的時候,產能供不應求,讓IC設計公司頭疼不已。僅管如此,很少有IC設計公司,興起自建晶圓廠的念頭,因為IC設計,與晶圓製造的公司運作,有很大的區別。

1983年,工研院出身的李至誠、吳啟勇、闕狀賢、邱登燦及高國棟等人共同成立「合德積體電路公司」,公司成立初期因沒業務經驗,因此以幫客戶設計生產特定規格IC(ASIC)為主。

隨著台灣電子業及IC產業的蓬勃發展,合德的業務快速發展,晶圓代工廠無法滿足合德快速成長的需求。

當時聯電剛成立不久(聯電於1980年成立),台積電尚未成立,而新的IC設計公司紛紛成立,使得晶圓代工需求大增,因此合德無法取得足夠的產能,是很自然的事。

為了解決產能問題,合德決定自己興建晶圓廠。1989年,合德決定興建5吋晶圓廠。合德的5吋廠,於1991年開始量產,公司也順利遷入新竹科學園區,並且改名為「合泰半導體」。

合泰的5吋廠,蓋廠時機很好,加上5吋廠製程技術成熟,資本支出不大。

因此合泰5吋廠開始量產初期,就開始獲利。1991年到1996年間,半導體產業的景氣熱絡,產能供不應求。

合泰搭上這波景氣熱潮,5吋廠產能很快地就不敷需求,1996年,合泰決定再新蓋1座6吋廠,以應付新增產能的需求。

當時台灣半導體產業一片熱絡,由DRAM帶起大肆興建8吋廠的風潮,加上台積電、聯電等公司的8吋廠量產順利,興建8吋廠成為主流,此時如果興建6吋廠似乎不合時宜。

因此此時合泰公司內部很多人希望能蓋8吋廠,加上考量設備公司可能不再生產6吋廠生產設備。

另一因素是科學園區管理局,也希望合泰蓋8吋廠,否則不提供土地。在這種「半推半就」的情勢下,合泰將計畫興建的6吋廠,改為8吋廠,埋下公司經營的重大變數。

對於合泰而言,蓋6吋廠才是最恰當的選擇,因為當時對於邏輯或消費性 IC 來說,6吋廠就已足夠。8吋廠的產能太大,合泰的產品無法填滿產能,為了8吋廠的產能利用率問題,合泰開始面臨經營上的大挑戰。更麻煩的是8吋廠資本支出龐大,合泰這種中型公司恐無力負擔。

除此之外,晶圓廠的運作管理也是合泰面臨的問題,當時合泰8吋廠的許多幹部來自其他的半導體公司,與原合泰公司員工在工作思維、型態有很大的不同,造成公司管理的困擾。

1997年10月,合泰8吋廠完工並開始量產。為了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以及龐大資本支出的負擔,合泰在進行百億元現增案時,邀請聯電認購,雙方達成策略聯盟。合泰的晶圓廠順勢交給聯電管理,合泰專注於IC設計。

1998年,合泰將IC設計部門分割出成立「盛群半導體」公司,專注於產品開發的IC設計公司,而8吋廠則納入聯電體系。

2000年元月聯電宣佈「五合一」,聯電、聯誠、聯瑞、聯嘉及合泰五家公司,正式合併,成為聯電一家公司。合泰正式走入歷史,盛群繼承合泰的資產(晶圓廠變現為持有聯電的股票)。

盛群成為IC設計公司,主力產品為微控制器(MCU),自成立迄今,每年皆有獲利,雖然營業額中等,不過公司經營穩健。

盛群2022年營業額為60.2億元,稅後淨利為18.8億元,EPS為4.89元,由此看來,盛群是一家經營穩健的中型IC設計公司。

甩開不熟悉營運的8吋晶圓廠後,專注於IC設計的盛群,能夠在MCU市場取得不錯的成績,走出自己的路。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趨勢大師|IC設計公司自建晶圓廠的迷失 這家公司最終走入歷史

地址:https://www.twnewsletter.com/article/19742.html

相關文章
精選資訊
  • 財經輪股堂|定製不同風險偏好投資策略
  • 財富焦點論壇︱互聯網經濟對經濟增長影響
  • 大砍蘋果13%持股!股神巴菲特解釋原因 擁6兆現金創新高
  • Threads看不到留言?一鍵找回精彩留言
  • 85度C董娘出清全部3463張持股 美食-KY證實「已賣完」曝原因
  • 狂飆論股社| 韓國公司債券收益率飆升
  • 鴻海旗下鴻騰精密注資新加坡子公司122億 因應海外擴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