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萬億稅改來了

萬連山 07月 03,2024

今天市場突然被“利好”刷屏,說國家馬上要出台萬億級消費稅改革!

簡單說就是,地方沒了賣地收入窮哭了,國家就從消費稅這個大蛋糕扣出一些分下來。

而稅改先從奢侈品开始。

大家普遍猜測是針對富人的稅來了。先富起來的那批人喫了太多時代紅利,應該分擔責任。

一片死寂之中,中免這只大熊股居然漲停了!

……

說實話,稅制要改革,一點也不奇怪。

奇怪的是,爲什么拖到2024年才改?

爲什么這樣改?


01根源問題是什么?


可能很多人都想不通:爲什么每當出現經濟問題,美國都是直接給平民發錢,中國則是優先給企業減稅、貼現、降低融資成本。

憑什么?

因爲我們的稅收制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是生產型社會、而不是消費型社會。

美國徵收的主要是“終端稅”,即消費稅,終端產品賣出去才有稅收。

所以才會想盡一切辦法促進終端消費,直接給消費者發錢是最簡單有效的手段。

而中國主要是從企業手裏收“增值稅”,從原材料到終端產品,每流通一次就得加一層稅。

不管這個產品最後賣不賣得完,上頭都已經收到了足夠的稅。

這就導致,政府有巨大動力給企業各種優惠政策,讓工廠拼了命的造,通過提升規模來增加稅基。

這是中國成爲世界工廠的重要內部驅動力,也是如今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

這裏詳細講一下這兩種稅。

消費稅和增值稅,都是流轉稅。

不同點在於,增值稅是價外稅,消費稅是價內稅,不會增值。

舉個例子。

A、B、C是消費鏈條的上、中、下遊,分別對應生產者、販賣者、消費者。

A生產出產品,B花100萬從A進貨,然後200萬賣給C。

假設消費稅和增值稅都是10%,我們开始計算:

消費稅的直接繳納人爲A,稅費100萬×10%=10萬。

注意,產品的實際價格是90萬,B給A的是100萬,消費稅相當於是A替B交的。

B轉手賺了100萬,C付出的200萬=90萬產品+10萬消費稅+100萬B的利潤部分。

消費稅雖然是在不停流轉,但金額不會發生改變,比較簡單明了。

如果加上增值稅,就復雜多了。

增值稅的繳納人爲A和B,是兩個人。

A繳納的增值稅還是10萬。

B要付給A的錢=90萬產品+10萬消費稅+10萬增值稅=110萬。

而B和C的交易額爲200萬,所以B繳納的增值稅=(90萬產品+10萬消費稅+100萬增值部分)×10%-A繳納的10萬=20萬(銷項稅額)-10萬(進項稅額)=10萬。

C實際上付的錢=90萬產品+10萬消費稅+100萬增值部分+20萬增值稅=220萬。

也就是說,商品的實際售價是220萬。

無論增值稅還是消費稅,雖然交稅的主體不同,實際上最終都會壓到消費者頭上。

區別只在於:增值稅,只要在生產過程中,就得交;消費稅,必須有人消費才交。

但現在有個什么問題?

下面是外匯管理局發布的外貿收支數據:

今年1-4月份,貨物貿易順差1608億,較去年同期的1823億,縮減了11.8%。

服務貿易逆差845億,較去年同期的639億,擴大了32.2%。

此消彼長的結果,就是1-4月份的全口徑順差763億,較去年同期的1184億,暴跌了35.6%。

並且這種降幅還呈現出清晰的逐月放大之勢,預計今年的全口徑順差收入能夠達到兩千億,就非常了不起了。

如果脫鉤形式無法好轉,2025年毫無疑問還會繼續下降。

很明顯:產能繼續往上搞,沒有意義。

東西都賣不出去,企業增產還去,不等於拿刀捅自己?

企業無法增產,甚至還得被迫減產。

而產能,是我國非常重要的稅基。

產能下去了,稅收也就相應下去了。

但此時此刻,各地方的財政壓力有多大,大家都心知肚明。(這塊具體的數據就不寫了)

本來就很困難了,收入還降了,誰頂得住?

只能往別的地方加稅了。


02怎么辦?


和GDP不同,稅收數據是很難注水的。

根據稅收數據的口徑,我們更能了解當今真正的經濟底色。

下圖是全國三大主稅收入Top30城市,深圳已經比廣州高出一大截,京滬仍然遙遙領先。

總的情況怎么樣,大家細看、細品……

如此造成什么結果?

一线城市自身都過不好了,過去這么多年的轉移支付,有點轉不動了……

來源:財政部

萬惡之源,還是房地產。

前兩天,保利老總表示:行業最壞的時刻基本過去了。

部分機構研報的觀點也類似:市場最悲觀的時候過去了。

我們不知道,他們究竟看到了哪些積極信號,憑什么邏輯做出這樣的判斷。

我們能看到的是,各地土地出讓金的收入,仍然在大幅下滑。

自從1994年分稅制改革後,土地財政收入地方佔70%,中央佔30%。

通過賣地、收入、投資爲循環的經濟模式,地價和融資成本大約佔房價的60%-70%,地方政府直接成了房地產最大的受益人。

觸手可及的好處使得全國各地都在瘋狂基建、瘋狂城市化,30年就走完了別人兩百年的進程。

但這有個BUG。

之前在《》中,我們討論過,房地產實際上就相當於以前的人頭稅。

地方政府賣地,居民透支未來30年买房,本質上是把未來多年的稅,一口氣全收了,直接導致債務和資源錯配。

這怎么玩得轉?

好在,加入WTO後,出口成了國民經濟的另一大主线,短短20年中國就成了世界第一出口大國。

巨大的產能,帶來了巨大的稅收,掩蓋了早就該補上的窟窿,所以一直沒有顯現出來。

但現在,出口這駕馬車也跑不動了……

水突然幹了,大家才驚覺,臥槽!這么大的洞,怎么填?

只能求助三駕馬車的最後一輛——消費。

但是,能起到多大效果呢?

我國的消費稅是中央稅,全部直接上交給國家的。

據財政部數據,2023年全國消費稅的收入爲1.61萬億元,佔整體稅收的比重爲8.9%。

遠低於增值稅的38.3%和企業所得稅的22.7%。

爲了應對地方財政困難,這次財稅改革,很可能將這一塊部分下移到地方。

但是,即便全部下移,1.6萬億的規模,能解決這么多地方的問題嗎?

不太可能吧。

想要真正解決問題,只有三種可能:1.提稅率;2.擴品類;3.向後移。

提稅率這一塊,是最簡單粗暴的,但是很難。

一來,原來那些收消費稅的奢侈品,本來就是還要收增值稅的,稅率已經很高了。

對比來看,美國消費稅最高也沒有超過10%。

我們這邊要是搞得太貴,富人也不是傻子,爲什么不到國外买?

爲什么今天免稅方向領漲,這是一方面原因。

有人會拿茅台反駁。

奢侈品就是越貴越有人买,貴才能體現身份。

但能拿來炒作的商品,只可能是少數幾個,不可能什么玩意都拿來炒吧?

更可能的,是擴品類。

國內目前的消費稅主要有這幾種:

奢侈品:高消費。污染品:汽油類。不利於身體健康的:煙草酒精之類。高能耗:汽車類。

核心目的是保護資源環境、引導健康消費和調節收入分配。

如果要擴,可能就是往不那么健康、和諧的方向擴。

比如遊艇、高檔小區、高爾夫乃至以前算是半灰產的一些領域,全覆蓋上。

聽起來,好像富人們喫了大虧。

但是,這依然存在一個BUG:你不論給富人加多少稅,他們總有手段向下轉移,最終還是要落在廣大的普通人身上。

給我加稅是吧?我給員工降工資不就行了?漲房租不就行了?……

影響我开法拉利嗎?

所以,什么增加高端消費稅收、劫富濟貧之類的觀點……我覺得都是在YY。

真正苦的,最終還是普通人,可不是富人。

你要從源頭上真正解決問題,只能是第三種可能。


03尾聲


要是真爲大家好,就直接面向14億所有中國人,把稅基往後移,從生產端轉移到消費端。

2023年的社零規模高達47.15萬億元,遠比房地產銷售額大,更不談奢侈品。

這么大的盤子,足夠讓我們慢慢擺脫對制造業的依賴,從而走出產能過剩的困境。

當然,這依然存在一個問題。

改成全民消費稅了,大家沒錢消費怎么辦?

都這樣了,學美國、日本,央行多印點錢、直接給居民發錢,有問題嗎?

水放下來,通脹起來了,大家也不存錢了,還不去买买买?

稅不就收上去了?

更關鍵的是,錢貶值了,實際的債務是不是就相對變少了?

我可以消費,你可以(隱蔽)賴账。

你好、我好,大家好。

有人擔心這樣一搞,會直接搞得貨幣瘋狂貶值。

說實話,就算不發錢,貶得還少嗎?

貨幣只有流動起來,才是財富;堆在銀行裏不動,那就是一堆廢紙,還不如貶值。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突發!萬億稅改來了

地址:https://www.twnewsletter.com/article/43515.html

相關文章
精選資訊
  • WiFi 8,最新進展!
  • 價值重估:“十分之一”的逆襲
  • 早報 (04.10)| 金價九創歷史新高佔據“C位”!巴菲特,罕見出手!“寧王”出大招:5年功率零衰減!暴跌99%!百億級公司市值僅剩1.4億
  • 被錯殺!工業富聯傳聞澄清後漲停,機構:業績有望持續提升
  • 天風宋雪濤:謹慎辨析“產能過剩”
  • 立案調查,格力地產一字跌停!董明珠曾稱:它跟我沒有任何關系
  • 中金固收:從理財前十大持倉看投資偏好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