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內卷”啓示錄:創新or搏命?

能源新媒 08月 13,2024

進入20世紀70年代,日本鋼鐵等重工業在美歐的圍剿之下陷入成長低迷。开闢新賽道的日本人選擇了以半導體爲核心的電子產業。短短15年,日本電子產業的產值增加了5倍,內需增加了3倍,出口則增加了11倍之多。

然而在進入90年代之後,日本電子產業就开始了全线潰敗,企業產值急劇縮水、貿易逆差拉大,甚至還有大量企業破產重組。

造成日本電子產業失敗的原因很多:外國圍剿、後來者追趕、賽道選擇失敗……都是重要誘因。“內卷”更是讓日本電子產業自己“殺死”了自己。

現在,產業“內卷”的陷阱擺在了中國新能源產業面前。和曾經的日本電子產業一樣,中國新能源如今笑傲全球,佔據着絕對的主導。甚至我們也面臨着一樣的歐美絞殺風險。

和日本不同的是,中國始終堅持這一條獨立自主的道路,我們有信心、有能力突破外部的絞殺。但對於來自內部的“內卷”威脅,卻要求我們始終提高着絕對的警惕。

中國新能源“內卷”的事實已經無需贅述。這背後是中國產業發展慣性和作爲追趕者難以避免的危險陷阱。那么這場“內卷”危局會走向何方?本文將從3個方面進行闡述:

1,近在眼前的惡果

2,真實創新和虛假繁榮

3,不容忽視的風險


近在眼前的惡果


新能源產業的內卷惡果在光伏產業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2023年3月,上市11年的全球港口裝卸設備知名供應商華東重機高調宣布進入光伏行業,投資建設亳州年產10GW N型高效太陽能電池片生產基地項目。2023年8月8日華東重機該項目第一期4GW正式投產,建設周期僅用時僅僅4個月。

今年8月5日,僅僅1年之後,華東重機發布公告,宣布重視光伏項目投資。

華東重機的來回反復是近年來光伏產業爆火後,產能急劇膨脹,繼而陷入產能過剩產業鏈低迷的冰山一角。

跨界光伏的企業苦苦掙扎,頭部企業也飽受煎熬。

近期,光伏上市公司陸續开始披露半年報信息,硅片龍頭TCL中環上半年淨虧29億元至32億元。TCL中環表示,今年上半年光伏產業鏈硅料、硅片以及電池片等主要環節產品價格下跌,至2024年第二季度,各產業環節基本處於銷售價格和成本倒掛、普遍虧損甚至現金成本虧損的狀態,導致公司經營業績承壓。

光伏主產業鏈從上至下可分爲硅料、硅片、電池、組件四大環節。截至目前,光伏硅料、硅片、電池、組件四大環節基本跌破現金成本,全產業鏈集體承壓。

據國際能源署(IEA)的預估,到今年年底,全球光伏電池供應量將達到1100千兆瓦,是目前需求預估的三倍,供需嚴重失衡。8月6日,龍源電力2024年第一批光伏組件設備集中採購公开招標中,價格低至0.74-0.78元/瓦。這一價格遠遠超過年初業內人士預估,卻仍未止跌。

糟糕的不是只有光伏。

在全球範圍爆發的零碳浪潮中,大量資本和企業湧入新能源領域,由風電、光伏、儲能三大板塊構成的新能源行業,先後陷入了過剩、內卷泥潭。

從市場價格來看,風電價格已經卷到麻木狀態,2024年風機集採出現了900元/kW(不含塔筒)的極端投標價。儲能上下遊價格更是難以止跌,直到今年7月儲能EPC最低單價爲0.78元/Wh,磷酸鐵鋰儲能中標均價爲0.64元/Wh。

“內卷”,正在讓中國新能源產業遊蕩在墜落的懸崖邊緣。


真實創新和虛假繁榮


如果說“內卷”能帶來什么隱藏的好處,各家企業全力突破降本或許可以算作一個。

在極致降本的需求下,新能源行業出現了“大”趨勢。光伏有大尺寸、儲能有大電芯,而風電則有大容量。看似被市場認可的“大”倒逼着廠商完成了新一輪升級,但不免令人困惑,被市場和企業雙重認可的“大”真的可以代表行業進步了嗎?

當然,“大”也並非一無是處。站在終端客戶的角度來看,發電收益是新能源項目最直接的經濟效益指標。無論是光伏、風電還是儲能,終端發電收益直接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投資回報率。因此,站在企業的角度來看,由於業內嚴格意義上的技術壁壘並未出現,企業爲了滿足自身競爭需要努力降低生產成本。

如果能夠滿足客戶對收益率的要求,各路廠商便足以在市場居於不敗之地。因此,提高發電收益是整條產業鏈創新的終極方向。

以風電爲例,近來,幾乎每年都有以“風電機組大型化提速”字樣的媒體報道在業內傳播。

每年報道中的單機容量都極大限度地擴充。2022年,內蒙古能源杭錦風光火儲熱生態治理的風電項目建設規模預計爲160萬千瓦,擬採用134台單機容量爲9MW和59台單機容量爲6.7MW的風電機組及配套機組箱變。

到了2024年,陸上風電機組單機容量一躍而至15MW。7月8日,在新疆哈密伊吾淖毛湖的戈壁灘上,一個總投資15億元左右,40萬千瓦風電項目正在建設,該項目建設擬採用32台單機8.5MW和15台單機15MW的風電機組,同時配套建設1座220千伏升壓匯集站。

制造企業敢於做大,是因爲把账算足了。

一般來說,越大的風機所需的機位點越少,徵地成本越低,同時也意味着可以減少造價較高的基礎安裝與主機吊裝費用,因而所需工程成本更低,這在海上尤其明顯。同時,風機越大在項目容量一定情況下,所需運維次數就越少,備品備件也更少,因而運維成本也得以平衡。

這個邏輯有點類似於光伏組件廠商做大尺寸和儲能企業做大電芯。隨着光伏組件價格跌破1元/瓦,電站开發商的成本痛點落在了租賃費用、融資費用和人工費用等。而大尺寸組件恰好可以提高電站的土地利用效率,減少人力成本,因而風靡市場。

儲能大電芯同理,2023年,受原材料價格大幅下滑影響,儲能電芯價格一路震蕩下滑。CNESA數據顯示,2023年儲能電芯平均價格從年初的0.9元/Wh—1.0元/Wh下降至年末的0.4元/Wh—0.5元/Wh,使得儲能企業降本訴求迫切。大容量電芯在生產過程中使用零部件數量更少,在裝配環節能相當程度節約人力、物力消耗。

但是市場認可,並不能作爲判斷創新的唯一標准。

首先,現在的產業鏈顯然並不具備支撐無限大下去的能力。晶澳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球市場營銷中心總經理、資深產品技術專家王夢松,在今年的一份發言作了側面佐證:大尺寸帶來的降本幅度已經到達極限,在現有的原材料上漲壓力的情況下,想繼續通過走“大”的路线非常困難。

此外,做“大”似乎更像是一場商業上的博弈,而非技術上的突破。

“風機大型化是大勢所趨,但單機容量不可能無限制增長,無論是風資源,還是基礎原材料、配套裝備的極限,都不可能支撐風機無限增大,從商業視角看,最大也不意味着最優。”國內某頭部整機商風機業務負責人說道。

在“內卷”狀態下,“大”趨勢一方面讓企業有了更快降本路徑,另一方面也成爲企業佔據技術制高點的宣傳武器,以便更好地搶佔市場份額。這種時候,“大”就不再擁有技術創新性。

而且,實踐證明,通過制定“大”的行業標准,廠商在市場“准入門檻”呼風喚雨。先掌握“大”技術的企業能夠設定技術要求和質量指標,迫使競爭對手適應這些標准,增加其進入市場的難度和成本。不僅不利於行業持續創新,更造成了產品同質化。

儲能行業是這種現象的典型代表。今年以來,業內多次會議均提到行業面臨高度同質化的困境。業內人士指出,參加展會,看一家廠商的產品就等同於看了所有廠商的產品。

具體來看,國內300Ah+儲能大電芯賽道已十分擁擠。幾乎所有的主流電池企業均已推出300Ah+容量儲能電芯產品。

現在,企業已經开始在500Ah+電芯賽道上展开激烈競爭。寧德時代、蜂巢能源、億緯鋰能、比亞迪、南都電源均推出了容量超過500Ah的電芯產品,海辰儲能甚至早在去年年底就推出了1130Ah的大容量長時儲能專用電芯。

部分尚未推出相關產品的企業也表示將在不久後推出大容量儲能系統。似乎把電芯做大、搞低價競爭,幾乎是打开市場的唯一選擇。

但真實的技術創新有這么快嗎?

大風機容量2年就可以翻番,電芯容量1年就能漲3倍。盡管有着18個月性能翻倍的摩爾定律,但那是集成電路領域,而且摩爾定律的局限性已經被一再強調。在風機與儲能這樣的高精尖制造和化工產品中,還是要遵循合理、謹慎的研發路徑。

在風機大型化的過程當中,原有的設計標准覆蓋不到新的風險,當前全球對於大風機的行業標准、技術規範還在不斷沉澱當中,這個過程不能脫離產品、技術發展的自然規律。只有把技術和產品做扎實、測試驗證做完整,才能推動行業行穩致遠。

儲能所面臨的問題也是一樣。很多300Ah+電池依然採用280Ah電池尺寸,完全是爲了放大而放大。電芯擴大之後,容量差沒有改變,系統集成的損失實際上變得更大……類似的疑問不勝枚舉。

這樣的所謂創新在“內卷”中被更多的企業追逐,放大了整個產業的風險。


不容忽視的風險


在近期《能源》雜志與風電企業的交流中,有企業抱怨近1年來,出現了很多借着風機事故與整機商“洽談商務”的現象。“當然,最近也確實出現了一些事故。”有整機商人士坦言。僅最近一個月,自媒體上就有風電機組燃燒事故和葉片斷裂等較爲嚴重的事故出現。

不是只有風電的事故才惹人注意。儲能領域的火災、燃爆事故不僅可以在行業內實現巨大引流,甚至還存在破圈效應的潛力。

6月24日,韓國京畿道華城市Aricell電池廠發生嚴重火災。盡管只是一個生產消費品鋰電池的企業,但疊加了中國公民遇難、鋰電池等元素,依然佔據了很多天的頭條。

事故意味着缺陷、不足和失敗。這本是行業發展固有的陣痛。就像有自媒體引用埃隆·馬斯克的話:“如果沒有失敗,說明你的創新就還不夠。”還有“成功就只差最後一次失敗。

但馬斯克本就屬於“冒險派”的企業家,並非所有產業發展一致追隨的目標。如果以失敗爲標准衡量創新,似乎太失之偏頗。

以儲能爲例,2021年北京大紅門儲能電站起火爆炸事故之後,工商業儲能項目一度在北京成爲“紅线”。這絕不是阻撓創新,而是對產業和城市發展負責。

事故2年之後,在整個行業對安全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和新的解決方案之後,北京市工信局發布了《北京市關於支持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的若幹政策措施》,文件指出,支持在五環外工業廠區、物流園區、數據中心等非人員密集區开展新型儲能試點示範。這意味着北京工商業儲能开始重啓。

風電也是一樣。“未經充分驗證的大風機進入市場,不僅存在批量失效的風險,還會產生高昂的發電量損失和運維費用,”前述風機業務負責人告訴《能源》雜志記者,“特別是深遠海風電,運維成本會更高。”正如我們在前文所述,產業發展和創新不是某一個環節獨立實現的,需要全產業鏈的配合與支持。豐田能夠實現更好的燃油經濟性和低成本,與其全產業鏈的布局不無關系。

傳統產業如此,新能源產業更不遑多讓。風電是技術密集型產業,關鍵零部件自研正是整機商對技術探索的不懈追求,最終通過技術穿透產業鏈,才能形成部件與整機技術協同進步的局面。

在創新上走得最快的企業一定會先遭遇挑战甚至是失敗。但失敗並不都是創新的必然結果,有時候也是“躍進”副產品。

前文中我們已經闡述了在極致“內卷”的狀況下,有些創新太過於誇張。這種脫離了產業鏈發展狀態的創新,幾乎無限制地拉高了風險。這算是創新的陣痛嗎?

在鋰電池本身能量密度沒有突破的情況下,一味地擴大電芯容量。尺寸越來越大、熱管理越來越難幾乎是必然結果。這是物理特性決定的,不會以人的意志爲轉移。這樣的風險我們真的是必須承擔的嗎?

2023年,中國外貿“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全年合計出口突破萬億元大關,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900萬輛,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

一張張成績單,反映了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強勁動力,也折射出惠及世界的澎湃活力。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競爭優勢,源於“十年磨一劍”的矢志創新和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中國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已形成200多個成熟的產業集群,制造業規模連續14年居世界首位……從原材料採購到生產制造,再到銷售和售後服務,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成本和效率在每一個環節實現優勢集成。

這些是我們創新高質量發展的優勢,不應該成爲產業“內卷”的不良倚仗。中國新能源產業追求高質量發展、合作共贏。但是極致的“內卷”正在傷害這一目標。

光伏產業已經把價格战打到了成本线以下,全產業鏈虧損何談高質量發展?儲能與風電正在追求更大容量的電芯和風機。這種不顧產業鏈和技術發展水平的“內卷”,這種行爲不僅導致質量下降、破壞產業鏈穩定,還可能導致整個產業生態惡化。長期來看,這種短視的競爭策略將損害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國家已經开始出手。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了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特別提及“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

面對當前新能源產業的挑战,應當加強市場化的優勝劣汰機制,以扎實的技術實力爲基礎,實現低效產能的有序推出。在行業競爭中,也應該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企業應更注重科技創新,從創新中尋找利潤來源,而非一味通過降低成本來增加利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新能源“內卷”啓示錄:創新or搏命?

地址:https://www.twnewsletter.com/article/47278.html

相關文章
精選資訊
  • WiFi 8,最新進展!
  • 天風宋雪濤:謹慎辨析“產能過剩”
  • 價值重估:“十分之一”的逆襲
  • 被錯殺!工業富聯傳聞澄清後漲停,機構:業績有望持續提升
  • 早報 (04.10)| 金價九創歷史新高佔據“C位”!巴菲特,罕見出手!“寧王”出大招:5年功率零衰減!暴跌99%!百億級公司市值僅剩1.4億
  • 什么是SAQP技術?
  • 立案調查,格力地產一字跌停!董明珠曾稱:它跟我沒有任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