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財政能否更加積極?

天風研究 06月 26,2024

摘 要

2024年1-5月財政數據說明我們目前財政壓力依然較大,尤其是地方政府。財政壓力持續已達三年,或許不利於進一步發揮財政對經濟的帶動作用,這一狀況亟需改變。

從多方面跡象觀察,目前總體財政刺激力度仍較爲穩健溫和。

財稅體制改革固然重要,但是目前需要的是規模突破而非結構優化。

市場期待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槓杆空間,以彌補私人部門不足。

對於地方財政缺口和債務問題也需要採取更大力度的持續舉措。

考慮到地方政府行爲對於經濟的影響,財政缺口能否有效補充是決定財政政策力度的關鍵。

一方面要考慮存量問題,另一方面要考慮增量變化。

我們認爲存量問題主要在於積極化解隱債,建議在去年基礎上進一步增加特殊再融資債。

增量變化主要在於積極應對宏觀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可以考慮進一步加大中央槓杆和轉移支付,或者進一步拓寬地方槓杆空間。

財政是經濟的結果,但同時財政情況積累到一定程度又會反過來影響經濟。


1. 2024年年初以來財政情況如何?


地方財政仍承壓,由於土地出讓進一步走低,導致政府性基金收支壓力繼續加大。部分省份財政明顯依賴於中央補助。

地方本級財政收入增速維持在0附近,支出仍然有一定剛性,增速快於收入。

2023年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同比下降10.1%。在這個基礎上,2024年1-5月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累計同比下降12.8%,其中主要拖累是國有土地出讓金收入同比下降14%。

兩本账統籌考慮財政壓力仍然較大。

從財政自給率來看,大多數省份2023年財政自給率不超過60%地方財政壓力仍大。

部分省份財政明顯依賴中央轉移支付。轉移支付分爲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後者需要按規定用途使用資金,則相應限制了地方財政的騰挪空間。2019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口徑發生變化。2020年以來,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持續擴大,反映中央增強財政統籌、緩解結構性地方財政壓力。

“近年來,中央財政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通過優化支出結構,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從資金規模上看,2023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達到10.06萬億元。從支出結構上看,爲增強地方財政統籌能力,不斷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佔比。”

——2023年8月《國務院關於財政轉移支付情況的報告》

2024年地方財力總體仍然有限,一方面預算已經對此有所准備,且已經通過適度控制支出來平衡財政;另一方面,可能要做好預算仍然不足的准備。

2024年財政收入,各地預算值設定普遍保守,總體慢於各地方兩會所設定的經濟增速目標。31個省級地方政府2024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合計預算值增速4.4%左右,總體慢於全國各省市經濟增長目標均值5.65%,也慢於兩會設定的全國經濟增長目標值5%。

2024年財政支出預算增速設置更低。31個省級地方政府2024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合計預算值增速+1.7%左右,明顯低於收入預算增速。

各地對於2024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土地出讓情況偏謹慎,部分土地依賴度較高的地區2024年土地出讓收入可能並不樂觀。

31個省級地方政府2024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的合計預算值增速-2.6%左右,雖較前值-9.2%顯著收窄,但需要考慮2022-2023年已是連續兩年基數明顯收縮。

即使如此,從2024年1-5月數據觀察,實際財政收入的下滑情況可能仍然超出預算計劃,尤其是基金預算。


2. 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如何?


首先是看政府債務,2023年各地負債率普遍上升較快,不少地區負債率上升超過5個百分點,部分省份已超過60%閾值。從債務率來看,2023年多數省份的地方政府債務率上升,有28個省份債務率超過120%預警线,僅上海(75%)、江蘇(112%)未超過警戒线,部分省份由於財力相對較弱,債務率達到400%甚至500%以上。

在顯性債務的基礎上,包含城投平台債務在內的廣義債務負擔更值得關注。

IMF在對中國經濟財政狀況分析時指出,除了最富裕的若幹省份外,其他地方政府的增擴口徑債務率已經高於60%的風險基准。且伴隨人口結構變化,即使地方政府的預算外投資因日益趨緊的融資約束而有所下降,債務率預計也會在中期繼續快速上升。財政政策至少需要在接下來的10年內將廣義政府債務每年減少0.7個百分點,以將其穩定在GDP的145%-150%水平。

不過,IMF同樣指出由於大部分債務爲本國居民持有、資本账戶並未完全开放,且商業銀行體系對政府債權的規模僅爲總資產的25%左右,使得債務風險邊際降低。

財政收支平衡壓力下,地方財政空間來自於地方政府債務限額-余額空間,在不調整債務限額(調增地方一般債限額需要調增地方財政赤字、調增專項債限額同樣需要調整預算)的前提下,較爲靈活也通常被使用的方式是使用往年的結存限額。比如《關於做好2018年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到,“鼓勵各地區積極利用上年末專項債務未使用的限額”。

這部分空間可以運用於經濟壓力較大、需要地方財政發力時,比如2022年8月24日國常會提出盤活5000多億元專項債結存限額。也可以運用於一攬子化債組合中,比如2023年10-12月用於發行特殊再融資債1.4萬億元,其發行規模超過了2019-2020年建制縣地方債置換隱性債務、2021年10月後債務管控好的地區進行全域無隱性債務試點。

綜合測算來看,截止2023年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限額-余額空間還有14132億元,其中一般債空間爲6806億元,專項債空間爲7326億元。

從更廣義的角度,還需要關注城投融資情況。


3. 中央政府仍有加槓杆的能力和空間


1月24日央行發布會提到 “目前我國政府部門尤其是中央政府總體債務規模並不高,積極的財政政策仍然有較好的空間。當前政府債券發行成本低,居民持有政府債券比例較低,購买政府債券還有提升的空間”;IMF報告也提到當局認爲中國政府債務在國際上處於中遊偏下水平,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槓杆率和負債率在定義上有差異,但基本反映了相似的宏觀事實,不妨從槓杆率的角度來觀察:60%的政府債務紅线既不是發生債務危機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部分發達國家政府槓杆率非常高但主權評級也高,部分國家債務率不高卻發生了債務危機。債務的可持續性還是要看外債依賴度、債務期限結構、償債能力等來綜合判斷。

總體而言,目前政府部門負債水平靜態來看有一定空間,但增速和結構性問題可能會影響廣義財政力度。

我們認爲後續地方財政基調總體仍偏溫和,預計重點還是中央財政。過去中央政府的債務大體保持穩定,中央和部分發達地區相對更爲積極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4. 小結


2024年1-5月財政數據說明我們目前財政壓力依然較大,尤其是地方政府。財政壓力持續已達三年,或許不利於進一步發揮財政對經濟的帶動作用,這一狀況亟需改變。

從多方面跡象觀察,目前總體財政刺激力度仍較爲穩健溫和。

財稅體制改革固然重要,但是目前需要的是規模突破而非結構優化。

市場期待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槓杆空間,以彌補私人部門不足。

對於地方財政缺口和債務問題也需要採取更大力度的持續舉措。

考慮到地方政府行爲對於經濟的影響,財政缺口能否有效補充是決定財政政策力度的關鍵。

一方面要考慮存量問題,另一方面要考慮增量變化。

我們認爲存量問題主要在於積極化解隱債,建議在去年基礎上進一步增加特殊再融資債。

增量變化主要在於積極應對宏觀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可以考慮進一步加大中央槓杆和轉移支付,或者進一步拓寬地方槓杆空間。

風 險 提 示

宏觀經濟形勢變化超預期,財政政策變化超預期,地方債務情況發生變化


注:本文爲天風證券2024年6月26日研究報告:《積極財政能否更加積極?》,報告分析師:孫彬彬S1110516090003、隋修平S1110523110001

本資料爲格隆匯經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授權發布,未經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事先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方法修改、翻版、分發、轉載、復制、發表、許可或仿制本資料內容。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資料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專家、嘉賓或其他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人士的演講、交流或會議紀要等僅代表其本人或其所在機構之觀點),亦不構成任何保證,接收人不應單純依靠本資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應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風險。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若您並非專業投資者,爲保證服務質量、控制投資風險,請勿訂閱本資料中的信息,本資料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還請見諒。在任何情況下,作者及作者所在團隊、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本資料授權發布旨在溝通研究信息,交流研究經驗,本平台不是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報告的發布平台,所發布觀點不代表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觀點。任何完整的研究觀點應以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發布的報告爲准。本資料內容僅反映作者於發出完整報告當日或發布本資料內容當日的判斷,可隨時更改且不予通告。本資料內容不構成對具體證券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判斷或投資建議,不能夠等同於指導具體投資的操作性意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積極財政能否更加積極?

地址:https://www.twnewsletter.com/article/42757.html

相關文章
精選資訊
  • WiFi 8,最新進展!
  • 價值重估:“十分之一”的逆襲
  • 早報 (04.10)| 金價九創歷史新高佔據“C位”!巴菲特,罕見出手!“寧王”出大招:5年功率零衰減!暴跌99%!百億級公司市值僅剩1.4億
  • 被錯殺!工業富聯傳聞澄清後漲停,機構:業績有望持續提升
  • 天風宋雪濤:謹慎辨析“產能過剩”
  • 立案調查,格力地產一字跌停!董明珠曾稱:它跟我沒有任何關系
  • 中金固收:從理財前十大持倉看投資偏好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