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投資機構要變了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到了5月1日。
也是從今天起,《私募投資基金登記備案辦法》(簡稱《辦法》)正式實施。這一次,VC/PE行業門檻大幅度提升——《辦法》對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出資人、實際控制人、高管人員等私募行業的關鍵參與主體在資歷及工作經驗要求等方面作出了規範性的要求。
兩個月前,《辦法》剛剛頒布。在當時的交流中,多位投資人不約而同表達了一個相似的觀點:此次新規全面提高了基金備案門檻,既減少新進入者,也進一步壓縮小機構的空間,將會大大加快創投行業出清速度。
如今隨着新規生效,威力將會漸漸顯現出來,相信每一位VC/PE從業者都會有自己不一樣的感觸。千言萬語只此一句,從今天起,私募基金行業的“入口關”變了。
史上最嚴備案門檻,生效了
扶優限劣
“更嚴了”是此前不少從業者看到新規的第一感受。彼時,投資界梳理了此次新規中一些較爲重要的變化,今天趁着假期重新復習一遍。
首先,新設管理人門檻全面提高,部分具體要求如下:
1、實繳貨幣資本不低於1000萬元人民幣或者等值可自由兌換貨幣,對專門管理創業投資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2、法定代表人、執行事務合夥人或其委派代表、負責投資管理的高級管理人員直接或者間接合計持有私募基金管理人一定比例的股權或者財產份額。
3、私募股權/證券基金管理人法定代表人、執行事務合夥人或其委派代表、經營管理主要負責人以及負責投資管理的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具有5年以上股權投資管理或者相關產業管理等工作經驗。
此外,私募基金管理人合規風控負責人應當具有3年以上投資相關的法律、會計、審計、監察、稽核,或者資產管理行業合規、風控、監管和自律管理等相關工作經驗。
另外,還有討論較多的變化是提高首次最低募集金額——
按《辦法》,私募基金應當具有保障基本投資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的實繳募集資金規模。私募基金初始實繳募集資金規模除另有規定外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私募證券基金不低於1000萬元人民幣;
(二)私募股權基金不低於1000萬元人民幣,其中創業投資基金備案時首期實繳資金不低於500萬元人民幣,但應當在基金合同中約定備案後6個月內完成符合前述初始募集規模最低要求的實繳出資;
(三)投向單一標的的私募基金不低於2000萬元人民幣。
並且,有且僅有一個管理人。
私募基金管理人應當按照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切實履行受托管理職責,不得將投資管理職責委托他人行使。私募基金管理人委托他人履行職責的,其依法應當承擔的責任不因委托而減輕或者免除。
私募基金的管理人不得超過一家。
而基金期限再次做了強調:私募股權基金約定的存續期除另有規定外,不得少於5年。鼓勵私募基金管理人設立存續期不少於7年的私募股權基金。
最後,私募股權基金備案完成後,投資者不得贖回或者退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屬於前述贖回或者退出:
(一)基金封閉運作期間的分紅;
(二)進行基金份額轉讓;
(三)投資者減少尚未實繳的認繳出資;
(四)對有違約或者法定情形的投資者除名、替換或者退出;
(五)退出投資項目減資;
(六)中國證監會、協會規定的其他情形。
需要指出的是,新規將以“扶優限劣”爲主旨开展備案工作,明確了審慎備案、暫停備案、不予備案等情形,梳理了備案流程和重點支持舉措。沿着這樣的落實精神,備案工作將會在VC/PE機構內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人民幣基金开始內部培訓
基金備案牽一發而動全身。
最近人民幣基金內部已經开始了新規培訓,中後台人員全部必須參與,甚至有的投資經理級別也組織參加了學習會,感受政策帶來的切身影響。
正如此前某頭部本土創投中後台同事感嘆,基金行業進入門檻提高了很多,而且合規性要求越來越重要。顯然,以後成立一家私募基金公司難度更高。
回顧過去兩個月的過渡期,圈內一度流傳着“搶在生效期之前備案”的聲音。“這種現象反映了衆多想進入這個行業的人員的投機心態。”海潤天睿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武惠忠直言,私募基金管理人自身的治理結構、資金實力及從業人員專業化水平是確保私募基金規範運作的核心要素,從長遠看,提高行業的“入口關”,有利於提升行業規範化與專業化水平。
他強調,建議進入私募基金行業者要以踏實做事的心態來展業,而不應有渾水摸魚的投機心態,試圖通過取得“牌照”來獲利。
而最新數據顯示,尚在登記流程中,尚未完成登記的私募機構有904家,換言之無法趕在五一之前完成登記,應該怎么辦?
爲此,中倫律師事務所團隊梳理了新舊規則過渡安排:
1. 施行日(5月1日)前管理人已提交的登記、備案和信息變更等業務,按照舊規辦理;
2. 施行日前管理人已提交但截至施行日仍未辦理完成的登記、備案和信息變更業務,按照新規辦理;
3. 施行日後管理人提交的登記、備案和信息變更等業務,按照新規辦理;
4. 管理人在施行日後提交辦理除實際控制權外的變更的,相關變更事項應符合新規要求(即其他未變更事項仍適用舊規要求);
5. 管理人在施行日後提交實際控制權變更的,變更後管理人應全面符合新規要求。
凡此種種,需要重新適應。
尾部投資機構正在消失
“小機構日子會越來越難過,整個行業會加速出清。”這是大多數從業者的一致感受。
更早之前,中基協公布2023年1月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及產品備案月報,截至2023年1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達22156家,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有8595家,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13251家,私募資產配置類基金管理人9家,其他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301家。
從GP端來看,中國創投基金管理人數量遠超美國,但管理的資金規模卻遠低於美國。原因之一,我們存在着大量的創投基金管理規模在1億元人民幣以下,高度分散且抗風險能力不強。
針對這一現象,深創投副總裁蔣玉才曾在公开演講預測,未來幾年,一大批資金管理規模小的基金管理人將面臨生存難題,行業將興起並購浪潮,創投管理行業本身的並購熱潮,將真正推動創投基金管理人整體水平的提高。
而如今,隨着全面提高門檻,這意味着會減少新進入者——比如要求實繳資本最低1000萬元人民幣;與此同時,隨着行業監管不斷完善,監管透明度提升,換言之具有失信、違法違規等紀錄的投資機構也將逐漸淡出舞台。總而言之,接下來基金從業者會更加深刻體會到行業“出清”。
事實上,這一幕已經在VC/PE上演。
來自中基協的數據顯示,2022年注銷私募管理人2217 家,其中,注銷的管理人類型中有1400多家屬於私募股權/創業投資類,佔比超60%。相比之下,2021年注銷的私募股權/創業投資類管理人僅有不到800家,“出清”旋風越來越猛烈。
“整整2022年,我只投了一個項目。”一位自嘲爲尾部投資人的用戶在社交媒體上感嘆自己的境況。這並非個例,隨着人民幣募資難度越來越大,小機構口袋裏的彈藥日趨見底,內部出手的機會屈指可數。
不專業的基金管理人被出清,也許正是中國創投行業健康發展的必經過程。“對三分之二的VC來說,他們的第一支基金也將是他們的最後一支基金。”某位創投大佬多年前的一句預言,正在應驗。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今天起,投資機構要變了
地址:https://www.twnewsletter.com/article/2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