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出口爲何大幅回升?
根據海關總署統計,美元計價下,2024年10月我國出口總額同比爲12.7%(9月爲2.4%);進口總額同比爲-2.3%(9月爲0.3%)。10月貿易順差擴大爲957.2億美元。
出口增速大幅回升。10月出口同比增速爲12.7%,較9月大幅回升10.3個百分點,爲2022年7月以來高點。即使剔除基數影響,10月出口增速也大幅回升至2.6%,一改過去5個月處於負區間的頹勢。
從季調環比來看,10月季調環比大幅轉正至7.0%,爲2023年3月以來高點。且從歷年對比來看,本月季調環比也是過去10年同期最高值。
我國出口增速爲何大幅回升?一方面,或與重點貿易對象景氣略有修復有關。截至10月,中國重要貿易對象中,東南亞經濟體平均制造業PMI指數修復至50,尤其是越南從9月的47.3回升至51.2;歐元區制造業PMI指數也從9月的45修復至46。
另一方面,或與台風等幹擾因素消除有關。從出口重點貿易對象來看,我國對美國、歐盟、東盟、日本、韓國以及俄羅斯等出口增速均大幅回升。除美國外,我國對其他幾個經濟體出口增速均較9月回升10個百分點以上。我們認爲,這種全面性的回升,或與台風等幹擾消除有關。
例如,海關總署曾指出,9月出口增速放緩與一些短期偶發因素的影響有關。其一,與9月的極端天氣有一定的關系,9月兩次台風接連在長三角地區登陸,歷史數據也顯示,台風對出口的影響持續時間比較長,台風過後船隊的排期往往會順延,出口有所滯後。其二,受到階段性全球航運不暢、集裝箱短缺,以及美國東海岸碼頭工人合同到期談判預期等因素的影響。
具體來看:
從國家和地區來看,東盟和歐盟是最主要的貢獻。10月我國對東盟出口增長15.8%,較9月大幅回升10.3個百分點,拉動出口2.5個百分點,是最主要的貢獻。歐盟貢獻也非常大,10月我國對歐盟出口增長12.1%,較9月大幅回升12.1個百分點,拉動出口2.1個百分點。
其次,美國和俄羅斯也有較大貢獻。10月我國對美國出口增長8.1%,連續6個月爲正,拉動出口1.2個百分點;對俄羅斯出口增長26.7%,較9月大幅回升10.1個百分點,拉動出口0.9個百分點。
此外,其他重要經濟體均有所表現。10月我國對日本出口增速轉正至6.8%,較9月大幅回升13.9個百分點;對韓國出口增速轉正至5.0%,較9月大幅回升14.2個百分點,合計拉動出口0.5個百分點。
從產品來看,機電產品是最主要貢獻。10月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增速大幅回升至13.7%,較9月回升了10.8個百分點,拉動出口8.1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速大幅轉正至9.1%,較9月回升了10.2個百分點,也拉動出口2.3個百分點。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速也大幅轉正至7.2%,拉動出口1.4個百分點。
其他,除鞋類外,家具及其零件、燈具、玩具、箱包及類似容器、服裝及衣着附件等商品對出口的貢獻也都爲正。
從量價拆分來看,多數商品出口數量增速爲正,出口價格仍是拖累。例如,10月鋼材、未鍛軋鋁等以及家用電器出口數量增速在20%以上;箱包等、液晶顯示板、水海產品、集成電路、船舶、糧食、汽車、稀土以及陶瓷產品等商品出口數量增速均在10%以上。同時,除極個別的商品出口價格增速爲正,大多數都爲負,繼續拖累出口。
進口繼續放緩,一定程度上受基數影響。美元計價下,10月我國進口總額同比增速爲-2.3%,較9月繼續下行。如果剔除基數影響,10月進口年化增速爲0.3%。且從季調環比來看,10月我國進口季調環比已經轉正。
從國家和地區來看,韓國和美國貢獻較大。10月我國自韓國進口增長14.5%,較9月回升11.9個百分點,拉動進口0.9個百分點;自美國進口增長6.6%,連續4個月爲正,拉動進口0.4個百分點。而我國自俄羅斯、歐盟以及東盟等進口均爲負貢獻。
從產品來看,集成電路和大豆表現最好。10月我國進口集成電路增長10.3%,拉動進口1.4個百分點;進口大豆大幅增長33.0%,拉動進口0.8個百分點。不過,這很大程度上也與去年基數較低有關。而原油以及鐵礦砂等進口增速均轉負,原油拖累最大。
往前看,或有階段性的“搶出口”。考慮到特朗普再度當選美國總統,而其宣稱要對從中國進口的產品進一步加徵關稅,這對我國外需會有擾動,尤其是海外收入佔比相對較高的行業或企業。從上一輪中美貿易摩擦來看,美國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關稅稅率從3.1%大幅提升至19.3%。我們預計,接下來或有階段性“搶出口”現象出現。
風險提示:海外政策超預期,地緣風險事件。
注:本文來自海通證券發布的《出口爲何大幅回升?——2024年10月外貿數據點評》,報告分析師:梁中華 S0850520120001、李俊 S0850521090002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10月出口爲何大幅回升?
地址:https://www.twnewsletter.com/article/55311.html